当前位置: 首 页 >> 招生就业 >> 就业指导 >> 正文

当前高职涉农专业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案

当前高职涉农专业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案

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,庞大的农业人口决定了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。2010年颁布的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》指出,要“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,”要“加强涉农专业建设,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。”依靠教育,为“三农”提供更充分的人才和智力支持。但是,目前大量的非农专业的开设,大量特色农业专业的逐渐消失给涉农专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;由于观念的偏差,一些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纷纷涌向第二、三产业的热门专业,虽然目前国家对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大力扶持,对涉农专业学生实行了减免学费政策,高职涉农专业出现了持续的低迷,生源日趋减少。

一、高职涉农专业面临的困难

(一)对涉农中职教育的认识不足

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,使得城乡差距巨大,轻视农业的传统观念依然充斥着人们的思想。人们对涉农高职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,受我国当前业形势的影响,高职涉农教育很少或者没有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。作为涉农专业潜在生源的农村学生,却在心理上渴望跳出“农门”,从事社会地位高、经济收入好的非农行业。虽然涉农专业招生数量在增大,但生源仍不能上升,反而整体出现了下降的趋势。

(二)涉农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,脱离了地方经济发展

涉农专业是一个大的专业领域,其中包含有农艺专业、园艺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等具体专业以及农作物、土壤肥料、农产品贮藏与加工、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、生物技术应用、设施园艺等许多专门化方向。

部分学校在高职涉农专业的专业设置上缺乏针对性,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。甚至是迎合人们的听觉,未从根本上对专业进行改造。往往不能深入生产实际,了解农村在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。将涉农专业等同于普通专业,脱离涉农专业的办学规律,在课程上跟不上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。

(三)实训基地建设不能满足教学和实习需求

与其他专业相比,进入高职涉农专业学习的学生普遍入学成绩偏低,因此日常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。而涉农专业的技能训练与其它专业类别相比有特殊性,需要建立实习农场、实习牧场等场所,需要较大的自己投入,这种投入相对于高职涉农专业招生不景气的现状来讲,学校的投资意愿受到限制。缺乏专业的、足够数量且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,在教室里耕耘,在黑板上种田,办学条件明显不足,难以充分满足教学实践需要,社会实践和实习往往流于形式,既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,又不利于涉农专业生源的生成。

二、分析与对策

(一)采取有效措施,提升高职涉农专业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

一是高职涉农专业应注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,提升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;二是适应不同生源的需要,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细分,提高其市场针对性和适应性,提升高职涉农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。此外,政府还应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,改变社会上的“轻农”思想,使全社会共同关注、支持农业教育的发展。

(二)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

实行品牌、特色战略,是高职涉农专业发展的根本和必由之路。高职涉农各专业应紧紧围绕地方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,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,主动适应区域、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,做“特”、做“精”涉农专业,打造在当地声誉较高、质量较好的特色、品牌专业,果断调整老专业,开设新专业,突出重点,搞好示范,增强涉农专业的办学活力,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,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。

(三)加强基地建设突出培养职业能力

高职涉农专业是以培养农业生产、经营管理、服务基层第一线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,高职教育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就业教育,能力是就业的通行证。要培养学生突出的职业能力,必须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,这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、彰显办学特色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。农业高职院校可根据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要,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实际,抓住主动适应农业需求这一关键环节,运用现代教育理念,注重跟踪先进农业技术的发展,紧密结合生产实际,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、创新能力。以校内基地建设为基础,以校外基地建设为重点,内引外联、多管齐下,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教育平台。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,采取“校企组合”式、“股份合作”式、“委托管理(经营)”式进行建设与管理;校外基地的建设采取“互利双赢式”,坚持互惠互利、产学双赢的原则,确保基地健康规范地发展。

(综合办转发)